十一五重点社科规划项目
大典数据库
———文献目录典
登录   |   注册
当前机构:       授权截止日期:
结果列表
每页记录数: 10 20 30
 序号书名作者摘录经目纬目
 1   《萬卷精華樓藏書記·詩文評類序》   耿文光

詩話、文評,《唐志》收於總集,《宋志》則别立一門。評論文之工拙,自《文心雕龍》始,其本在《宗經》、《原道》;品第詩之高下,自鐘嶸《詩品》始,其體如《書斷》、《畫品》;皎然《詩式》備陳法律;司空表聖《詩品》獨含意味;以至六一、後山書冠以人;梅磵、麓堂書冠以地;此皆别集之屬也。其裒合成帙者,《苕溪漁隱叢話》詳於北宋詩人,《玉屑》詳於南宋,是亦總集之垦也。至如《宋詩紀事》、《全閩詩話》,其名則詩,其實則事,以之徵文考獻則有餘,問途尋徑則不足。蓋因孟棨《本事詩》旁引故實,其流派遂同於説部。然説部中多詩話、文評,正可與此類參考互證。今所録者凡三十家,衆美兼收,諸法學備,以爲詩文之助,兼得考證之資,蓋大有益於學詩、學文也。

古籍目録分典 集總部 詩文評部     論述
 2   《萬卷精華樓藏書記·别集類一》   耿文光

《陶詩彙評》四卷,《東坡和陶合箋》四卷。國朝温汝能撰。聽松閣本。嘉慶丁卯年刊,板本甚佳。《彙評》首自序,次《陶徵士誄》,顔延年撰,次傳,昭明太子撰,次目,次像並贊,末有自跋。是本句中之注不列名氏,評語低三格夾注。書之所收評語,凡數十家。在宋如朱子、東坡、後村、山谷,國朝如查初白、何義門尤多。蓋即其家藏舊本,綴拾成帙。末則附以案語,故曰「彙評」。《和陶合箋》首自序,次孝宗序,次傳,次像並贊,次目,附録《和歸去來兮辭》、《歸去來集字》十首,《問淵明》一首。末有跋,考《和陶詩》甚詳。此本詩句中標施注、查注、馮注,故曰「合箋」。詩後多黄潛菴之評,間有案語。《和陶詩》各刻本章數互異,大約諸家選輯,分合不同。

云「同源分流,人易世殊,慨然寤歎,念兹厥初。禮服遂悠,歲月眇徂,感彼行路,眷然躊躇」云云,蘇明允《族譜引》一篇之意,不出此數語。《歸鳥》四章,一章和風,二章接清陰句下,三章日夕氣清,四章寒條,具四時意。《桃源記》云「無論魏晉」,乃寓意劉裕,託之於秦爾。

文光案,《四八目》即《聖賢羣輔録》,不知何人所撰,刻入陶集,實爲贅疣,宜删去之。

古籍目録分典 集總部 别集部 漢魏六朝分部 陶詩彙評 東坡和陶合箋    綜述
 3   《萬卷精華樓藏書記·别集類序》   耿文光

秦以前無所謂集,至漢始有集之名,而四部之書,集部最雜。高文典册,固在於兹,巵言僞體,亦參入焉。苟非大加别白,不免珠礫並存矣。

古籍目録分典 集總部 别集部     論述
 4   《萬卷精華樓藏書記·楚辭類序》   耿文光

漢劉向典校經書,裒集屈、宋諸賦,定名《楚辭》。歷代因之,實總集之始。而後世諸集不與《楚辭》同體,故别爲一門,列諸集部之首。其曰《騷》者,舉首一篇言之也。今所録者凡七家,注以通訓詁,疏以辨名物,圖以顯形相,亦云備矣。而古音尤不可不講。謹案:《四庫》附「存目」,明屠本畯有《楚騷協韻》十卷,其書未善。《屈宋古音考》最爲精當,本宜入之集部,《四庫全書提要》以是書與《毛詩古音考》互相發明,又以陳第之意主於論音,故入之小學類。今以《楚辭》音有未備,陳音乂以屈、宋冠首,其書之二三卷備録屈、宋原文,並增以注,實便誦讀。因列之楚辭類,以全一家之學,似亦允當。而諸注之淺陋者不及。

古籍目録分典 集總部 楚辭部     論述
 5   《萬卷精華樓藏書記·史評類》   耿文光

《考信録》二十七卷。國朝崔述撰。東壁遺書本。

古籍目録分典 史總部 史評部 其他分部 考信録    綜述
 6   《萬卷精華樓藏書記·史評類》   耿文光

《三史拾遺》五卷《諸史拾遺》五卷。

國朝錢大昕撰。

潛研堂本。嘉慶十二年,門人李賡芸刊於嘉興郡齋,有序。

古籍目録分典 史總部 史評部 其他分部 三史拾遺    綜述
 7   《萬卷精華樓藏書記·史評類》   耿文光

《二十二史考異》一百卷。

國朝錢大昕撰。

潛研堂本。前有庚子五月嘉定錢大昕自序。

古籍目録分典 史總部 史評部 其他分部 二十二史考異    綜述
 8   《萬卷精華樓藏書記·史評類》   耿文光

《廿二史劄記》三十六卷。

國朝趙翼撰。

湛貽堂本。乾隆六十年刊。前有趙翼自序,錢大昕序,李保泰序。

古籍目録分典 史總部 史評部 其他分部 二十二史劄記    綜述
 9   《萬卷精華樓藏書記·史評類》   耿文光

《十七史商榷》一百卷。國朝王鳴盛撰。洞涇草堂本。乾隆丁未年刊。前有自序、目録,末二卷爲《綴言》、《雜論》、《通鑑》諸書。

王氏自序曰:‘十七史者,上起《史記》,下迄《五代史》,宋時嘗彙而刻之者也。商榷者,商度而揚榷之也。海虞毛晉汲古閣所刻行世已久,而從未有全校之一周者。予爲改譌文,補脱文,去衍文,又舉其中典制事蹟,詮解蒙滯,審覈踳駁,以成是書,故名曰“商權”也。《舊唐書》、《舊五代史》毛刻所無,而云“十七”者,統言之,仍故名也。若遼、宋等史則予未暇及焉。大抵史家所記典制有得有失,讀史者不必横生意見,馳騁議論,以明法戒也。但當考其典制之實,俾數千年建置沿革瞭如指掌,而或宜法,或宜戒,待人之自擇焉可矣。其事蹟則有美有惡,讀史者亦不必强立文法,擅加與奪,以爲褒貶也。但當考其事蹟之實,俾年經事緯、部居州次,紀載之異同,見聞之離合,一一條析無疑;而若者可褒,若者可貶,聽諸天下之公論焉可矣。書生胸臆,每患迂愚,即使攷之已詳,而議論褒貶猶恐未當,况其攷之未確者哉!蓋學問之道,求於虚不若求於實,議論褒貶皆虚文耳。作史者之所記録,讀史者之所考核,總期於能得其實焉而已矣,外此又何多求耶?予束髮好談史學,將壯,輟史而治經,經既竣,乃重理史業,摩研排攢,二紀餘年,始悟讀史之法與讀經小異而大同。何以言之?經以明道,而求道者不必空執義理以求之也,但當正文字、辨音讀、釋訓詁、通傳注,則義理自見,而道在其中矣。譬如人欲食甘,操錢入市,問物有名甘者乎?無有也,買飴食之,甘在焉。人欲食鹹,問物有名鹹者乎?無有也,買鹽食之,鹹在焉。讀史者不必以議論求法戒,而但當攷其典制之實;不必以褒貶爲與奪,而但當考其事蹟之實,亦猶是也,故曰同也。若夫異者則有矣:治經斷不敢駁經;而史則雖子長、孟堅,句有所失,無妨箴而砭之,此其異也。抑治經豈特不敢駁經而已,經文艱奥難通,若於古傳注,憑己意擇取融貫,猶未能免於僭越,但當墨守漢人家法,定從一師而不敢他從。至於史,則正文有失,尚加箴砭,何論裴駰、顔師古一輩乎?其當擇善而從,無庸偏徇,固不待言矣,故曰異也。要之,二者雖有小異,其總歸于務求實之意則一也。予識暗才懦,一切行能舉無克堪,惟讀書校書頗自用力。嘗謂好著書不如多讀書,欲讀書必先精校書。校之未精而遽讀,恐讀亦多誤矣;讀之不勤而輕著,恐著且多妄矣。二紀以來,恒獨處一室,覃思史事,既校始讀,亦隨讀隨校,購借善本,再三讐勘,又搜羅諸子百家、文集碑幢,互相檢覆,所謂考其典制事蹟之實也。偶有所得,輒識於簡眉牘尾,字如黑蟻,久之無可復容,乃記别帙,而寫成浄本,都爲一編。計《史記》六卷,《漢書》二十二卷,《後漢書》十卷,《三國志》四卷,《晉書》十卷,《南史》合《宋》《齊》《梁》《陳》書十二卷,《北史》合《魏》《齊》《周》《隋》書四卷,新舊《唐書》二十四卷,新舊《五代史》六卷,凡九十八卷,别論史家義例、崖略爲《綴言》二卷終焉。學者每苦正史繁塞難讀,或遇典制茫昧,事蹟樛葛,地理職官,目眯心瞽;試以予書爲孤竹之老馬,置於其旁而參閲之,疏通而證明之,不覺如關開節解、筋轉脈摇,殆或不無小助也。與書既成,而平生不喜爲人作序,故亦不求序於人,聊復自道其區區務實之微意,弁之卷端。序所不足者,《綴言》具之’云。

漢志無《禮記》之名,然《説文》自序説壁中書即有《禮記》。《河間獻王傳》序:‘王所得書中有《禮》,又有《禮記》。’是前漢本有此稱,非鄭氏作注時所題。但二王所得篇數與大小,載所删未必同。何義門云:‘後漢傳刻脱誤較前書多且倍之,觀劉氏刊誤諸條,知北宋時已無善本。至李賢注,嘉靖中,南監刻者已删削,毛本猶是完書。’翟公巽重修范書,王氏《紀聞》妄載之,無識甚矣。袁宏《後漢紀》在范書之前,凡所采者,范皆采之。

熊方補范書表一,據范、劉不取它説,誠爲固陋。然讀史宜專心,正史稗官雜説必學精識卓,方能裁擇參訂,否則淆訛汩亂。熊氏在宋人中實矯然出羣者。宦者封侯之濫,後漢爲甚,前漢未之有也。熊表概名異姓諸侯,太覺不倫,殊非族類,宜别出宦者侯一門。熊表幸存惜未板行。王應麟《漢制考》取材太簡,此制宜分門編次,今乃以原書所出爲次,蓋隨手抄撮未成之書。陳壽史皆實録。壽,巴西安漢人,少師同郡譙周,仕蜀,爲觀閣令史,蜀亡之歲,年三十一,舊君故國之思最爲真切,具見篇中。

《弇州山人續稿》有《漢前將軍漢壽亭侯廟記》,前將軍是劉先主所授,漢壽亭侯是曹操所封,連稱非是。《漢郡國志》武陵郡屬縣,漢壽刺吏治此,關公所封也。漢郡葭明縣,蜀先主始改名漢壽,晉又改晉壽,此與武陵縣漢壽非一地。當操表封關公時,先主尚未入蜀,蜀地未有此名也。《唐詩鼓吹》,劉夢得《漢壽城春望詩》。廖注既云,今四川又云,古荆州不知名同地異也。《魏志》劉放封魏壽亭侯,裴亦無注,疑亦武陵漢壽與蜀之漢壽無涉。蜀之漢壽即漢廣。《晉書》作者八家,唐人改修諸家盡廢。南監本《晉書》有何超《音義》三卷。汲古本無之,所引文字集略《周遷輿服姓事》。《柳顧言説》、《珠叢風土記》等書,今皆亡矣。又引《風俗通》僻姓賁甫昋景,予所藏元大德刻比俗刻多兩倍,亦無此一條,何在唐初尚見足本《音義》,有天寶六年,其内兄楊齊宣字正衡序《通鑑》胡注及《宋志》遂誤,以爲揚撰。是書引吕忱《宇林》頗多。《晉書》記干支以景爲丙避唐諱,《晉書》全載九錫勸進猥冗甚矣。吴興爲南吴,丹陽爲西吴,蘇州爲東吴,是爲三吴。《晉地志》與《漢志》異説秦三十六郡名有誤,《張華傳》載識海鳧毛諸雜事墨客揮犀,全抄之宋人小説筆記,率皆此類。有學識者必看此等書。《後漢書·班固傳》,固述公孫述等僭僞事爲載記,《晉書》載記之名蓋本於此。延壽以家爲限斷,此國史非家乘也,何必以一家貫數代乎。薛史五代各斷是也,而新史變爲錯綜穿插類叙,總因薄班固,而欲上法馬遷,故致斯弊。《南史》以諸謝諸王聚於一處,江左最重門閾,四代卿相多出兩家,《南史》竟以兩家貫四代,而四代似變爲一代矣。《宋書·謝靈運傳》載其居山賦,并自注此尤例之特殊者。《南史》僅存十之二。唐許嵩《建康實録》二卷。嘉祐四年,梅摯等刊於江甯;紹興十八年,劉長等又刻於荆湖北路安撫司。予所藏,凡構字皆注今上御名,乃從紹興本鈔出者。此書載《宋志》末識云吴大帝黄武元年壬寅至唐至德元年内申,五百三十五年,又識晉元帝太興元年至至德年數,此當是其成書之歲。此書取吴晉宋齊梁陳爲一書,其粗疏紕漏,不可勝摘。惟多見古書注中援引多亡佚已久者,此則大可寶貴。《六朝事迹編類》十四卷,宋新安張敦頤撰,蓋因康王構嘗駐此而爲之。明吴琯刻入《古今逸史》,予所藏乾道板唐柳先集有敦頤音辯亦一好事者。

貞觀十年,《北齊》《周》《隋》《梁》《陳》五史並告成,然皆無志。十五年又詔于志,寧等同修《五代史志》,凡十志三十卷,後又編入《隋書》,其實别行亦呼《五代史志》,見《隋書》後跋。同撰《隋書》有顔師古、孔穎達、許恭宗三人,李百藥獨主北齊,姚思廉獨主陳梁,餘無獨撰者,《天文》《律歷》《五行》三志獨出李淳風筆,五行志序相傳是諸遂良作。《唐書》新紀减舊書十之七文,當隨時變通紀唐而以班陳范之筆行之。於情事必有所不盡。其尤不滿人意者,盡削詔令不登。依毛氏汲古閣十七史爲讀本。

古籍目録分典 史總部 史評部 其他分部 十七史商榷    綜述
 10   《萬卷精華樓藏書記·史評類》   耿文光

《史記評註》十二卷。國朝牛運震撰。刊本,空山堂本。

古籍目録分典 史總部 史評部 其他分部 史記評注    綜述
共有 258 条记录 页次: 1/26